本報記者 白皓《中國青年報》(2014年11月29日02版)
  成立一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帶領一支7個人的團隊,有間100平方米左右的工作場地,在南方電網貴州送變電工程公司的青年職工唐贇心裡,這一切都是過去沒想到的。
  這位1982年出生的小伙子清晰地記得今年3月“唐贇工作室”掛牌時的情景:公司領導來為工作室揭牌,現場一連串的噴繪展板上寫滿了自己過去的發明成果,在一片掌聲中牌匾掛在了工作室正面。
  “這些場景在電視上看覺得挺老套,真到自己身上,一下子感覺非常新奇。”唐贇說,自由的創新氛圍和單位提供的保障服務讓自己活力十足。
  唐贇感受到的外部環境正是貴州努力的方向,在明確了到2015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接近西部地區平均水平、2020年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路線圖”後,激發企業快速發展的新動力尤為重要。
  團貴州省委書記塗妍認為,既要“趕”又要“轉”是每一個貴州青年面前的歷史使命,創業創新創優的實踐正打通青年為人生夢想奮鬥的道路,為全省企業青年發揮生力軍、突擊隊作用,為全省“5個100”工程、工業“百千萬”工程和實現同步小康註入新動力。
  激發活力 青年找到“存在感”
  從部隊到地方企業,唐贇跟隨師傅工作幾年的感受是:師傅習慣用傳統方法找解決方案,而幾個徒弟總想著能不能扔掉傳統,琢磨點新辦法解決問題。
  作為供電物資保障的重要力量,唐贇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在大山裡的電線塔上架設電纜,過去,工人需要用手拿著電纜牽引線爬上數十米高的電線塔,危險繫數高,遇到惡劣天氣便很難操作。在師傅身上,唐贇學到了怎麼做好安全保護措施,更小心地往上爬。
  但在他的腦海裡,滿是“怎麼能不用往上爬”。唐贇和他的年輕工友們嘗試用充氣飛艇代替人工將電纜線牽引繩送上高塔,讓電纜成功跨越雅魯藏布大峽谷;之後又研究出用固定翼飛機搭載電纜牽引繩,不僅效率得以提高,成本也比充氣飛艇大大降低。目前,他們正在研究一架由6個螺旋槳組成的“六軸直升飛機”,成本進一步降低的同時,飛行器的穩定性和持續飛行能力也將大大提高。
  “隨時都在緊張地施工,註定了我們不可能有太多科研時間和經費,這時創新就需要一種特別的環境。”唐贇解釋說,特別的環境包括單位的信任、對失敗的寬容和學習培訓的機會,“否則上級一皺眉頭就很難堅持下去了”。
  如今,唐贇和工作室的伙伴們有強烈的“存在感”,他們認為,肩上的重擔來自於企業發展的需要,改造大型施工機械、優化施工工藝流程、發明實用工程器械……每每有一項施工難題,在他們的實驗中就有許多種優化方案。“施工現場好用是唯一的判斷標準。”唐贇說。
  同樣有著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符棠也感覺到強烈的存在感,這樣的存在感激勵著他拿下中國電力建設質量管理成果一等獎和多項技術專利。
  南方電網貴州送變電公司黨委書記隆重明顯地感受到唐贇、符棠身上的活力,公司黨委、工會、團委聯合為創新工作室提供申請專利、聯繫培訓、參與比賽、科研經費等多方面支持,不斷求索創新的青年已成為公司發展的最大動力,“多給青年一點空間,他們一定能展示出有特色的一面”。
  拓寬可為空間 青年幹事創業氛圍濃
  與存在感同樣重要的,是讓青年有可以作為的空間。這一點,航天科工集團061基地航天計量測試研究所第五室研究員周長髮感觸頗深。
  在這個掌握著國內先進測量技術的研究室里,每個人都埋頭於自己的技術攻關中而無暇他顧,2012~2013年,29歲的周長髮擔任了室主任助理,這一變化讓他的工作狀態徹底改變。
  “要主動關註全室的科研項目而不僅僅是自己的科研,要最後一個離開辦公室檢查保密工作是否完善,要做對外交流。”周長髮說,所有的變化超越了一個科研人員的本職工作,需要思考的問題寬泛了,一份工作變成了一項事業在追求。
  現實中,讓周長髮得到這一主任助理崗位的,不是複雜的競聘、考試或者論資排輩,而是一張自薦申請,只要工作滿3年、說清楚自己的意願發出自薦,就能成為任期1年的助理。在周長髮之後,2013~2014年度擔任主任助理的研究員還不到27歲,這一崗位的鍛煉經歷已經成為貴州航天計量測試研究所競聘中層幹部的必要條件。
  在行政職務的晉升路線之外,青年研究員還可以通過設計師、主管設計師、主任設計師到總設計師的晉升之路同樣可以成為公司的高層管理者。“有為才有位”成為青年相互追逐趕超的精神動力,幹事創業的氛圍也因此形成。研究所的經濟效益從2012年的3000萬元上升到2013年的4200萬元,預計今年突破7000萬元。
  “青年可以作為的地方多了,積極性就高了,反過來企業要大發展,就是要給青年創造更多可以作為的空間。”航天科工集團061基地黨委工作部副部長周登悟說。
  在貴州航天電器股份有限公司,青年的可為空間在於自己的正確意見可能成為企業通行的標準,自己也會得到相應獎勵。
  過去給企業的生產流程挑毛病、找漏洞是得罪人的事,幾乎沒有一線青年職工願意主動提及。改革以後開展的“崗位改善計劃”讓職工可以隨時提出崗位操作優化、生產流程優化和管理方式優化等建議,公司每月評選一次好的生產建議給予獎勵。
  為此,公司專門開發了一套系統,青年職工有合理化建議可以隨時在系統中提交。建議根據“含金量”分為6個等級,產生1000元以上經濟效益的評為第6級,如果產生經濟效益達到5000元以上或者讓產品合格率提高5%以上則可評為第5級,產生經濟效益兩萬元以上或者產品合格率提高10%以上可以評為第4級,同樣如果這兩個數字達到10萬元和50%,則評為最高的1級。
  與不同級別相對應的,是30元~7000元獎金和獎狀,2013年總共有1555條青年人提出的建議成為企業通行的標準,直接增加經濟效益6660萬元,青年員工幹事創業的激情成為企業提高效率、加速發展的密碼。
  打破傳統藩籬 青年活力成企業動力
  作為企業的高層管理者,瓮福(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王邵東最能體會青年活力帶給企業的動力。在這家貴州磷化工領域的龍頭企業里,技術開發中心的32名研究員中有18名是35周歲以下的青年,主要技術攻關的背後都有青年的身影,而讓瓮福集團拿到國際大訂單的核心技術,也出自這群青年。
  “搞金融,北上廣是大都市;搞化工,馬場坪鎮是大都市。”一位青年研究員打趣地評價自己所在的磷化工基地小鎮。
  王邵東認為,目前已經到了繼續解放思想、打破傳統藩籬的時候了。“給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配套制度要跟上。”王邵東說,在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中,打破原有條款實行更靈活的利益分配製度,加以團組織的服務支撐,能最大限度地激發青年活力,成為企業長期發展的動力。
  王紹東直言,這需要在股權多元化和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上做文章,“二三十歲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只要有過硬的成果,也該住得起大別墅。青年的奮鬥夢越來越清晰,企業的發展夢就會越來越近。”
  目前,在開放帶動、創新驅動成為貴州發展新常態的背景下,團貴州省委抓住就業創業、青年職業技能大賽、導師帶徒、“五小發明”、青年文明號等新老品牌,在全省團組織內大力開展“青春聚力改革、創業創新創優”活動,激發青年員工爭做創業當先鋒、創新做表率、創優爭一流的典範。
  一批創業典型、創新工作室、青年文明號、“五小發明”成果帶頭人的涌現使得“三創”成為青年人的生活常態,營造出人人參與創新、服務創新、崇尚創新的氛圍。
  (原標題:貴州:青年活力成為企業發展新動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n15enno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